认识余秋雨教授,是在扬州讲坛上。那天我们一家去听讲座,路上堵车,迟了几分钟。结果,进会场时里面已是座无虚席,连包厢里也坐满了人。落座后,我趁现场没有准备就绪,仔细地端详起余秋雨教授来:他一身西装革履,表情和蔼,神态富足,眉毛、眼角、嘴弯都笑眯眯的,属于文人的温润气息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不经意间也感染了周围的观众。开始授课了,余秋雨教授侃侃而谈,各个领域的知识全都信手拈来,他广阔的知识面使我不由对他肃然起敬。
通过这次讲座,我由对余秋雨教授的好奇,转向了对他著作的好奇。回去的路上,我仔细询问了爸爸妈妈,他们一致向我推荐了余秋雨教授的《文化苦旅》。第二天,我和妈妈就一起去了书店。在“名家经典”这个柜台上,我一眼便发现了它。这本书虽薄,可不论是铅华不染的装帧,还是韵味深长的题目,历史沧桑的气息直面袭来,沉甸甸的,却叫人舍不得放手。
我清楚的知道,一本有着历史气息的书,必定是深沉的。若是由文人沿着古迹的变迁来书写,最多是在理性的情感上增加了些许感性的论述罢了。中国的文化苦旅,千创百孔却又屹立不倒的中国的文化苦旅,我,看得懂吗?
带着对余秋雨教授的尊敬,和对历史的敬畏感,我虔诚地读完了这本沉甸甸的书,读罢,心情,也是沉甸甸的。余秋雨教授是如何写完这本书的?是什么样强大的信念支撑他写完这本书的?中国灿烂的五千年历史太过光辉,太过沉重,从余秋雨先生的书中,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