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们一个个照例端坐在教室静听张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课。张老师精彩的提问:“你们为什么喜欢这篇文章?”引起了教室里一个不小的高潮,大家频频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说:
“我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有许多四字词,如晚霞朝晖、闲云迷雾、彩虹日晕……”
同学们不服气,有齐刷刷的举起了小手,老师请了一个同学:“我喜欢第三段,因为它不仅给我们讲述一个科学常识,我还从中学到了列数字、打比方的写作方法。”这个同学的回答更是精妙绝伦。
这时,我们都期待着张老师的评价,只见他嘴巴一咧,眉毛一弯,动情地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远!”还竖起大拇指,大家心里甜滋滋的。
而老师的话,可老师的话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慢慢的想,细细的品着刚才那句话,我试了试,“站”在同学的“肩膀”上继续深入理解那篇课文:我喜欢第一段,因为她先给我们介绍灰尘的坏处,然后来个180度大转弯介绍灰尘的好处。这个写作方法真值得我们学习。对呀!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品尝到了在创造的快乐,看来这句话是对的!
我两眼凝视着窗外,我联想到了伟大的爱迪生,他发明了电灯,为我们如今的电力打下了基础,如今我们有了许许多多的电器都是因为有了爱迪生,而发明电器的人,便是站在爱迪生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创造出新的辉煌。
想到这里,我意犹未尽的低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