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三家村”(续

智库作文
2017-01-08
0

小城“三家村”(续)

三家村文章总是拨在人的心弦上,撩得人心痒痒,忍不住要使人发几声议论。大多数是叫好声,也有人感到不舒服。有些事百姓欢迎的领导却不一定高兴。于志森对某些干部的不正之风常常进行批评,不论大事小事,有感就发,敢为百姓“鼓”与“呼”。山区的干部总的说来还是朴实的,但也有占小便宜的,每当农产品快上市时,有些单位利用职权“尝新”就是一例。

芭蕉乡出的茶叶很有名,单位派老邓去“买”点茶叶“尝鲜”——他曾在那里蹲过点,人熟。

恰巧供一般干部出差坐的吉普外出了,只好将领导坐的“桑塔拉”派出。二十公里一晃就到了。车一停,乡长便迎了出来。老邓走下车,他还在等,老邓说,没人了。什么什么?没人了?老邓心里好笑,他那里是迎我,是迎车哩,是迎首长哩!

落座闲谈,乡长顺手拿起报夹,说,这“清江新语”写得真好,你看这一篇,《招呼晕车》——我给你念

尝鲜”的理由充足得很。理论上不是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

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吗?于是乎,“试吃”,“试喝”,“试穿”,“试用”,堂而

皇之,名正言顺,吃了拿了还叫你“感激”不尽。岂不知被吃者吃的哑巴亏:“上

面”来的人得罪不得呀,土特产品还得找出路呀,肥料贷款还要作指望呀,幻想

着“投桃报李”,只得硬者头皮让他“尝”个够。

人们还记得锦州战役解放军不吃群众路边苹果的故事,希望“尝鲜”者也不

要变相占用别人的劳动果实。

一边念,干部们一边笑。不知他们是否知道这也是出自老邓之手。老邓想,我这真是自作自受啊!他只好硬着头皮以市价买了一些茶叶交了差。

在写了近两百篇“新语”后,三家村决心向三百篇奋斗。他们有个心思,到时出个“微型杂文三百篇”岂不美哉!

可是,事情终于爆发了。

余友三到深圳考察去了好久了,写作任务落在了志森二人身上。这一天,李廷志把老邓叫来,说,好题目!好题目!老邓你来写吧。

于志森

有这么两个单位,各有正副领导四人,在最近机构改革中两个单位合二为一。

这本来是顺应改革潮流的大好事,但令人奇怪的是,合并后的两个单位被任命的新

领导竟有八人!加上两个调研员,刚好十位。有人说,这下可好,把方桌变成了圆

桌。

从“方桌”到“圆桌”,能说不是“改革”么?

记得有幅漫画是这么画的:一直站着给关公扛大刀的周仓被“精简”出来了,

他便在关庙旁建一周仓庙,自己稳稳当当地坐起来。后来人们发现,机构臃肿正

是“庙”太多了,于是又来拆“庙“,可庙一拆,“主持”们又跑到大庙去主持

起来,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用阶级观点来观察,这个历史现象是由封

建社会私有制决定的。精简机构叫了多年,分了又合,合了又分,人员不是减了,

而是成倍地在增,原因何在?干部终身制,尤其是做官终身制,不能不说是一个重

要原因。精简机构既然是一场革命,就得破除种种终身制,在人员安排上动动真格

的;否则,机构改革的目的是难以达到的,一张“圆桌”又得分成

老汉儿,你出去悠哉游哉,哪想到我们在家里担惊受怕啊!

余友三已经知道了这些情况。嘿你个小老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文章写得尖刻却是胆小如鼠,书呆子气十足,经不得风雨,见不得世面。

好好好,我胆小,我如鼠。你玩够了,该你上马了。

没想到,余老汉儿一上马,便惹出一件惊动山城的大事情来。

兔年快过完了,人们忙着迎接龙年,每年照例要开展轰轰烈烈的春节文娱活动。“龙”是民族的图腾,龙年当然要在“龙”身上做文章了。原来,“文化革命”后,小城已恢复了春节玩龙的传统。以往是一条街一条龙,青龙、黄龙、赤龙、乌龙,也不过十几条龙。龙年更是应当大大庆祝一番的,要有气魄点,就来个“百龙迎春”吧。

经费不足,要集资。一时间舆论纷纷扬扬。集资者说好,交钱者叫苦。

恰在此时,老邓写了一篇题为《“十”髦》的文章,讽刺喜欢搞凑数的形式主义把“实事求是”搞成“事事求十”,“名副其实”搞成“名副其十”,实在是赶“十髦”云云。

余友三看罢,灵感触发,来了个《从“十”到“百”》——

都落得个劳民伤财、贻

笑大方的结局。

笔者衷心相劝,莫让类似于“百XXX”热闹晕了头,凡事都得量力而行,实

打实。

就是这么一块豆腐干文章,却像爆炸了一颗精神原子弹!

春节活动办公室的人拿着介绍信去各单位收款,单位的人指着“清江新语”说,党报就讲了,铺张浪费要不得!你们还要搞呀!我们不交钱不交钱!

正埋头写应用文的老邓忽然被叫接电话。

你是老邓吗?——有些人已经知道他是“三家村”之一——《从“十”到“百”》是你写的吗?搞什么名堂!你们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叫我们如何开展工作?!

老邓吓得战战兢兢,这可是“顶头上司”呀,他语无伦次地说,是,是!不不……我不是……不是我……

你怎么会不知道呢?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要考虑考虑后果!

后果,后果!最后一句话像一块石头样压在他身上。当年也是有关领导授意写“紧跟”的文章啊,而且署的是单位大名,后来却找了他不少麻烦。想到这里,……这“后果”我可担当不起。最后,他只好把老汉儿“供”了出来。……呔!太不够爷们儿啦!老邓手握

!第二,第二,首长说,首长说,百龙嘛,是个概数嘛!都是搞文字的嘛,还咬文嚼字钻什么空子嘛!啊?第三,这龙嘛,这龙有大有小嘛!第四,说到集资,首长说,集资是自愿的!应当搞,搞的没错!第五……第五……

其实,所谓“五点指示”,完全是主任根据领导的意思自己编出来的。是主任对领导的讲话精神的“创造性发展”。

晚上,老邓将这些情况告诉了于友三,老汉儿听了嘿嘿地笑着说,经不起风浪的小老邓啊!这算什么事呀!小事一桩,小事一桩!

以后几天,城里街谈巷议都是“百龙迎春”,《从“十”到“百”》,支持者说好,反对者说坏,不偏不依者亦有之。老邓搞糊涂了:一篇豆腐干文章竟有如此大的能量!?

春节到了,“百龙迎春”活动照常进行。老邓到街上看灯。怪,大龙比往年没增加几条,小龙倒确实不少。草把龙也算一条龙,板凳龙也算一条龙,有一个骑摩托的人车尾巴上拴了个纸壳儿龙……热闹还是很热闹,节俭当然更节俭。老邓搞不清楚:是余老汉儿小题大做呢,还是他的文章起了点作用呢?

后来,才听有人说领导确实指示了,《从“十”到“百

学会会员,老邓生动具体地介绍了小城“三家村”“于志森”的产生及写作情况。讲毕一走下台,许多人都主动索要资料,和他交流。副会长华中师院朱伯石教授在总结中特别提到“这种‘微型杂文’尖锐深刻,切中时弊,具有鲁迅风格”,这对“于志森”是极大的褒扬和鼓励。

1988年,由于“三家村”各位工作的繁忙,“于志森”只是断断续续地写了一些文章。“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于志森”渐渐从历史舞台上淡出,但它在鄂西新闻史上是应当留下一笔的。两百多篇“微型杂文”和一百多封读者来信可以作证。

原作于1990年9月20日

2004年8月2日校正

载《鄂西文史资料》2005年第二期(改题为《小城“三家村”及其<清江新语>》)

相似作文

小城镇
2019-10-21 23:21:23
小城
2019-10-21 21:13:36
南部小城
2019-10-21 21:06:33
温儒小城
2019-10-21 21:03:24
小城
2019-10-21 21: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