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读书月里,人们有着“大丰收”。虽然许多人硕果累累,但是,有些人却一事无成。而我呢?早已读了好几本书啦!其中有一篇文章让我深感觉悟,这篇文章就是《三个抄写员》。
这篇文章我一口气读完,深受感悟,感慨万千。我觉得这是一篇不能再好的文章。这篇文章讲了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黎锦熙,他在民国头十年在湖南办报。当时,替他誊写文稿的有三个人:第一个抄写员二话不说,沉默寡言,老老实实地抄,就连错别字也照抄不误,后来这个人默默无闻;第二个抄写员对每行都仔仔细细地抄,见到错别字便马上改过来,后来这个人写了一首歌词,经聂耳谱曲命名为《义勇军进行曲》,他就是田汉;第三个抄写员呢,他只是抄符合自己心意的,不符合的便随手扔掉,一个字也不抄。后来,这个人建立了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他就是毛泽东。
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来告诉你吧!第一个抄写员是我们的反面教材,人家错,也跟着错。生搬硬套,十分呆板。第二个抄写员比第一个抄写员聪明多了,能动脑,但发挥不够,因此小成;而第三个抄写员既动了脑,又积极地发挥,所以大成。
正是因为这些改变了他们,如果前两者能向后者学习,他们一定能有大成。正是因为第一个生搬硬套,原文照抄,而第二第三个抄写员聪明点,改了错别字。就像看书一样,好的同学肯定知道在书上做读书笔记,他们把不懂的问了老师以后,就牢牢记住,而懂了的就一笔带过,因此他们做事快,效率高,也事半功倍;笨的同学可能把懂的和不懂的都问老师,因此他们做事慢,效率低,事倍功半。所以我们更应该向第三个抄写员学习,从小养成这种习惯,善于动脑,也不生搬硬套。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像这样的例子。一位化学老师给同学讲课,而同学们只有极少数在听,所以他想整一下他们。他用一只手指蘸了一下化学液体,并放在嘴里舔了几下,还说好甜!他让全班同学也这样做,但全班同学都说苦。其实那个化学老师舔的是另一只手指,不是原来的那一只手指。如此简单的小把戏,要是他们能认真听讲,不生搬硬套,善于动脑,就可以不尝到这个小苦头了。
读了《三个抄写员》,我懂得要和第三个抄写员一样善于动脑,不生搬硬套,这样,就可以取得成功了。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一个大道理,真是收获不少,受益匪浅。
(指导老师:何利才)
上一篇:读《我们的地球》有感
下一篇:读《凡卡》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