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悲哀

智库作文
2017-03-26
0

今天做了一个很耐人寻味的调查。

起因还是昨天讲《山市》的时候,偶然问起:蒲松龄是哪儿人啊?你读过他的什么文章,哪一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还知道关于作者的什么事情啊?

本来以为这是太小儿科的问题,你想那蒲松龄是我们山东人呢,离我们这里不过三四百里地,还有他写的那些花妖狐魅的故事是那么有趣,又想起我就是在他们这个年龄迷上的《聊斋》,还记得看那些故事,吓得我晚上不敢出门,睡觉一定要窝好被头,免得被聂小倩之类的鬼给扎破脚,吸去精髓……再说我小的时候,物质条件匮乏,尚且看过,这伙孩子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各种媒介铺天盖地,这个问题根本不会成为问题。

但问题就来了:除了三四个孩子,其他孩子张口结舌,目瞪口呆。

《聂小倩》是谁?不知道!《席方平》?《陆判》?《赵城虎》?……不知道!《画皮》?也不知道?!

天啊,小学六年呢,你们干什么去了?你们还读过什么书?列出来我看看?摇头,摇头,摇得我心往下沉,铅块般地往下沉……

好吧,既然忙得没有时间看课外书,我就再调查一下,你的课本功夫怎么样吧!

于是,今天下午我就做了这个调查:

“请你写出你还记得的小学语文课文的题目!时间不限!”唯一的条件就是:独自完成。

二十多分钟后,看看同学们眉头蹙成了疙瘩,再没有在纸上笔走惊龙了,于是,清查结果!

结果就是:写的最多的是33篇,一般的同学记的题目是二十多篇,记得最少的只有16篇!

六年的时间啊,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到六年级,足足12册课本,他们只记了一册课本,甚至不足一本的容量。记住啊,他们是把“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也算作一篇课文的。

好,那再看!

“谁能给我背诵一篇我们学过的课文?”鸦雀无声!“长短不限!”还是鸦雀无声!!

最后的清检是:他们只学会了一些字,会组几个词!遣词造句?只停留在“小明的脸蛋像红苹果”那个水平!病句?不知病根在哪里?至于写作文?那就叫束手无策!

清检小学的六年,他们就这个水平!

“谁能告诉我你读过哪些书?”除了我原班的那些学生,所收获的只是:摇头!

我有点受伤,伤得头晕目眩!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每天坐在教室里八个小时,晚上还有一两个小时的作业,就只收获到了这些?

反省自己,最怕的就是误人子弟。欣慰的是:我给了孩子们的童年许多书!三年里每人至少读名著100本。

告诉你们我是怎么做的:

在学校的图书馆不能对学生开放的时候,我擅自作主,收了他们每人十元钱,然后我去书店搬回了六十多本书(书店给打了七五折),每人一本。

然后我们创收,我的孩子们会拣废纸,会拣可乐瓶,收获的都是散着墨香的书。

还有我买的书,我家

五个书架的藏书……

我的学生文质彬彬,我的学生品德高尚,我的学生考试成绩优秀,我的学生文如泉涌,下笔成文,不是我这个老师有多高的水平,而在于我的学生看了许多书!

到如今,我教的学生散到每一个学校,依然出类拔萃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们看了许多书!

给孩子们选书,让孩子们看书,是我管理班级偷懒的最好手段,书里不会教学生杀人放火;孩子们爱书,是我提高成绩的最佳捷径。有了有意识的关注,有了细腻的情感,想不优秀,想不写好文章,都难呢。

想想我们的许多老师的许多手段,不能批作误人子弟,叫做罪大恶极也未尝不可啊,自己不读书,连小学课本上的诗文都没有听说过,你怎么去给孩子讲诗的韵味,诗的意境?你只会按照课本上字词的解释把诗文解剖得支离破碎,嚼得只剩渣滓,然后吐给学生吃!你在大量让孩子抄写的同时,或许也能逞一时之利,但是,长久下来,你的学生还有什么创造力,可持续发展力?

想想前几天跟一位教育先行者闲谈,他说:不期望老师们把学生培养成材,只期望老师不要不要变着法子地害孩子就是万幸!然后他说,引导孩子们读书,将是这个孩子一生的财富!

可如今,我的书架上还是摆着许多书,但我的学生们一是没有看的习惯,二是没有看的时间(七门课七科作业),所以才不知道聊斋,没听说过林冲,更不知道法国还有个巴尔扎克……

我能想象得到,三年的初中,他们

顶多会记得二十篇课文的题目,高中三年,再记二十篇?然后十二年的教育生涯结束,他们手里只有五六十篇文章的题目(或者更少),然后回家转????

呜呼呜呼,我无话可说!

相似作文

一点悲哀
2017-03-26 19: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