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
哈哈!
嘿嘿!
呵呵……
阅读不应该只是这样会心一笑,也得……凝眉一思,学有所获。写读后感是我们巩固学习收获的一种有效方式。毛泽东当年研究历史,阅读《二十四史》,写下了大量的点评文字,有的点评内容就是读后感的杰作。
没有泛读,思想就很贫乏;没有精读,思想就不深刻。会阅读、会欣赏、会表达,在丰富的文字财富中健康成长,我们应该会写读后感。
写读后感最应该避免的错误:
1、过多引用原文。
谁要你把别人写过的东西再说一遍?别人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因为我们不是去写原文,而是根据原文发表感想,所以我们只需用简练的语言把原文中我们的感想要涉及到的内容转述一下。
2、漫天飞花。
有时候,一部作品或一篇作品,实在是太精彩了,令我们百感交集,于是有的同学这里去感一下,那里又去感一下,漫天飞花。这时候,飞花往往就成了“废话”,什么都想说的结果往往是什么都没说清楚。
建议:百感交集,只谈一点。实在要多谈,也务必以“一点”为最最主要的内容。
读《大闹天宫》有感
汪毫
我读过几次吴承恩的著作〈〈西游记〉〉,每次看到“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章节,感想重重,感触甚深。
这部分是这样讲的:孙悟空在天上不甘于做一个“芝麻官”,逃回花果山,号称“齐天大圣”,于是招来天兵天将接二连三的骚扰。他又跑回天宫,把天宫闹得鸡犬不宁……
起初,我特别醉心于孙悟空在马房里管马的情节。因为他不习惯关马,便还马以自由,并略施法术,给马制造一个天堂乐园(呵呵,让我们看到了“天马行空”的盛况)。孙悟空在其中的形象虽然是一个猴精,可他所作所为也是充满爱心,有着博大胸怀的。难道不是吗?回想起来,马本是大自然的宠儿,在蓝天下、草原上奔跑成长,尽情挥洒自己的野性。可就因为人,把它们捕捉来,关在圈里残酷的剥夺了它们的“自由权”。不仅是马,还有其他一些动物,经过人的驯化丧失了它们本来拥有的野性和独立生活能力,造成动物退化、灭绝,难道我们人不应该惭愧吗?
后来,孙悟空跑回天宫,在蟠桃会上把天宫闹得鸡犬不宁,这让我感想更深。人类从远古的平等、和睦发展到奴隶社会,这期间人们的自由权被一层层剥夺。历史的发展本是指从野蛮社会到文明社会一步步地进步。可消极的一面却是阻挠了普通人权利的发展。本来平等的人变得贫富分化、阶级对立,出现高低贵贱的层次,百姓成了牛马。
谁说贫穷的人就要低人一等,谁说富有的人就高贵,就要踩在百姓头上?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学会了野心和贪欲、残暴与掠夺、撕杀(应该是“厮杀”)与抢劫,富贵的人越站越高,贫穷的人越跌越低。久而久之,人与人之间的瞧不起和蔑视就会出现。为什么人要对自己的同类也如此残忍啊!穷人永远都只能给富贵的人做奴隶终究失去了自由,禄禄而终。你说,这和神仙逍遥自在,凡人就要痛苦挣扎,甚至还受诅咒,被贬有什么两样。人们一面对美好有向往,可是另一面也让罪恶横行。
我想,吴承恩一定是懂得了这一点,也许比我们领悟得更深,但处于封建社会无处发泄,才写下这千古名著,流传至今吧!
点评
《西游记》是一部奇文、一部妙文。它的故事和人物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尤为青少年所着迷。鲁迅认为,该作品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极为鲜明……是一部鼓舞人积极斗争、永不灰心、为达到目标而百折不挠的书。
《西游记》的内容是很庞杂的,而汪毫的读后感可谓“若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就选取那么一点点内容――“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章节,就根据这一点来做文章。这篇读后感的第二段,用语简练、准确,对“读”的内容进行高度浓缩。作者的归纳能力值得我们学习。
后面的“感”,似乎有点散,其实不然。汪毫同学的论述可归纳出一个关键词:自由(以及由它带来的平等)。
本文的思考很有深度。的确也是这样,小说是对现实生活的折射,小说中的社会就是变形了的现实社会。这篇文章也显示了作者一个显著优点,他平时在为自己的书面表达作有效积累。比如:鸡犬不宁、略施法术、博大胸怀、挥洒野性……他又注意了词语的准确搭配,比如:退化、灭绝,先“退化”,不适应生活环境,然后才“灭绝”。又如,词语的配对使用:野心和贪欲、残暴与掠夺、厮杀与抢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