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三题

智库作文
2017-01-16
0

评论三题

▓名联释异

前不久,恩施城清江河畔亲水走廊上竖立了一些“廉政文化宣传栏”,其中一块展示了林则徐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确实可以做为执政者的座右铭。

这两句诗是林则徐被革职发配新疆《赴戍登程口示家人》一首律诗的颔联,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操和博大胸怀,以后的许多仁人志士都常引用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和决心,因此成了一副名联。

这副对联的大意是不难理解的:“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或说“为了国家的利益我们连个人的生死都不在乎,又怎么会因为祸乱而逃避,因为福利而趋附呢?”如果不要求字字落实,这样的理解还是可以的。

这副对联可以算作是一副“奇联”。首字“苟”作“如果”、“只要”讲,这好懂,最奇的要算上联中的最后一个字“以”。古汉语中把文言虚词“以”字放在句末的现象也是极少见的,正因如此,一些学者在对这副名联逐字释义时,就有不同的理解了。

有人说,“以”的意思是“用、把、拿”的意思。“生死以”是介宾结构

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这里的“以”用其古义,是为、做的意思。《汉语大字典》释义为“做,从事”,另一种解释将“以”字解为“由、任凭”;子产的话意思就是“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有利于国家,生死都由它去。”这里将“生死”理解为并列结构的合成词,是没有偏义的。如果从对文求意的角度来理解,林则徐将《左传》的“生死以之”的“以之”拆开,放在上联和下联,“以”字同“已”,止的意思。这两句诗可以理解为“只要对国家有利,我会将生死置之度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哪里会避祸趣利呢?”这又是一种理解,是不是更符合林则徐这两句诗的本意呢?

当然,“诗无迏诂”,只要言之有理,上面几种理解应该都是都可以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付诸实践。温家宝总理曾引用这两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工作态度,他的践行为执政者做出了表率。

恩施晚报2008.11.22

▓名联溯源

恩施亲水走廊“廉政牌”上引用林则徐名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目的是警示世人。牌子竖在那里,其鉴赏者自然是在亲水走廊散步的人们了,但主要不是

报效国家,决不能因个人祸福而避之。这两句可谓惊天裂帛,淋漓尽致地显现出作者胸中跳荡的报国之心和爱国精神。颈联写君恩厚重,虽被发配,反认为流放是皇帝赐予的“隆恩”,自己正适宜去戍边。这是不是有一点“愚忠”呢!——这也难怪,从古到今士人都有忠君思想,哪怕充军坐牢也都要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的,林则徐反映的只不过是中国士人的共同心态。

尾联用了一个典故。一个叫杨朴的人诗写得好,宋真宗召他入宫,问其近来可有人作诗送他。杨朴说,他的妻子写有一首诗,诗里有句:“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大笑,让杨朴回去了。至于真宗召他有无杀他之意,无法考查。苏东坡被贬入狱时,妻子大哭。苏说,你能不能像杨朴的妻子一样也送一首诗与我?其妻破涕为笑。林则徐遭贬,发配伊犁,与家人告别,写诗用此典故,虽溢散一股凛然大气,却难隐内心苦涩之一斑。

此诗闪光之处也就是颔联了。记得曾有报载,温家宝2003年就任总理时引用了林则徐的这两句诗,以表明自己今后的工作态度。如今为了宣传而竖牌子,如果将全诗录出,自然不合时宜;

”,反映恩施城市沧桑巨变的“山城印象”,以及显示鄂西南神奇壮美的山水风情的“家乡掠影”。影集既是真实而朴实的时代记录,也是雅致而珍贵的艺术作品。

作者是新闻摄影记者,理所当然地要反映各类领导人物的活动。由于职业的特点和优势,作者记录了国家最高领导人胡耀邦、赵紫阳在恩施视察时的情景:爬山涉水,雪地步行,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当我们今天看到这些珍贵的历史镜头时,使人不禁产生多么强烈的激动和慨叹!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摄影者的镜头大多聚焦于普通民众:劳动模范、科技工作者、企业工人、边乡老农、市井平民、个体户、残疾人、中小学生……这里没有故作姿态的标准像,看不到哗众取宠美人头,体现了摄影者正直的职业操守和高尚的价值取向。

另一点令人深思的是摄影者记录历史真实的正确态度。洪灾、火灾、飞机事故,这些所谓“阴暗面”,当年在某些新闻工作者看来是讳莫如深的,摄影者将其收入集子,给世人以警示和思索,反映了作者的胆识与时代的进步。

诚如作者所言:今天是新闻报道,明天是历史记录,影像见证改革开放30年,给人们

上一篇:亲人眼中的我

下一篇:方法

相似作文

评论三题
2017-01-16 0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