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三题

智库作文
2015-09-02
0

命运三题

▓“命运”咏叹调

荀子说过“人定胜天”,现在讲要“顺应自然”;有人说过“挑战命运”,人真的能“战胜命运”吗?凤凰卫视“冷暖人生”节目主持人陈晓楠采访了又一个抗日老兵,给人们提供了新的思索。

这个老兵名叫仵德厚,他曾经是台儿庄血战的敢死队长,带领40多个弟兄杀向日寇,结果只有他和几个兵生还,之后被任命为少将师长,“将军碑”上对他显赫战功有充满憿情的表述。解放战争时被俘,判刑10年。刑满后继续在农场劳改,1975年被特赦回家时,已65岁,结婚30多年只一起生活不到两年的妻子刚去世3个月。这之后在农村当了30多年农民。老人自己说,没有没受过的罪,没有没吃过的苦。什么活都干过,劳改时成了纳鞋底的好手,熬大锅粥熬的最好喝;到农村后很快学会了各种农活,拉车可以拉到千八百斤。不管生活如何艰难,老人始终保持军人习惯,一顶蓝帽子用纸壳撑着,像“军帽”样戴了几十年。每天清晨“出操”,由跑步到正步到漫步,随着年龄增大,步子虽在减

原先我们都被教育过,不要相信“命”,说那是迷信。后来经历的事多了,看的怪现象多了,就觉得人世间好多事情是那么不可思议,不可理解,总好像有一双命运之手在冥冥中操纵着人的一生,渐渐地就有点相信“命”了。

但到底什么是“命”呢?《易经》、“八卦”咱不懂,算命先生的话亦不可信。按照《辞海》的解释:“命”,旧指吉凶祸福、寿天贵贱等命运,即人对之以为无可奈何的某种必然性。有点道理了!怪不得《论语•颜渊》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庄子·人间世》教导我们:“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虽然有的人拼命与“命”抗争,也有改变了自己命运的,但总觉得“客观规律”不可抗拒,机遇可遇不可求。绝大多数芸芸众生只会在“命运”前碰壁,“人生不得意者十之八九”是也。王延周、仵德厚虽然不是大学问家,但他们在一时辉煌之后,能经受几十年“炼狱”磨难,“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修“德”已达到最高境界了,还是庄子的思想学得好。我等草根百姓,要学的就是“安之若命”,不要去和那年薪十万、年薪百万、高官厚禄的

00万人口的城市顿时变成一片废墟,24万多人丧生,36万多人受重伤,数十万居民转眼变成失去家园的难民。最近,凤凰卫视连续播放了《为了忘却的纪念》专题,回顾了抗震救灾中许多震撼人心的人物事迹。

专题讲到一群特殊人物的事,使人有了一些思考。看守所的高墙铁网震塌,二百多名犯人没有逃跑,却主动要求救人。于是,带伤的军人押着带伤的囚犯,带伤的囚犯又在废墟上用双手刨挖救人。犯人王××跪在受重伤的看守所副所长的身边,嘴对嘴做人工呼吸,还一口一口地吮吸所长的血尿。开车的司机龚××是囚犯,照料伤员的三个人也是囚犯,连续四天四夜送伤员到遵化,最后龚××亲自开车把自己和看守所的另几十个犯人送往玉田县的临时收容所。结果,200多犯人无一缺漏,还在废墟中救出了112人。

是什么产生如此的效能呢?这真是匪夷所思。

人们试图用“人性”来解释。

“人性论”被批了好多年,“人性”也被人们反复论述研讨过多年。但是,什么是人性,从古以来一直争论不休。孟子是“人性善”论者,荀子则认为“人性恶”,告子说“人性之无分于善不

今中外关于“人性”的各种理论,得出的结论是:人性较合理的形而上之界说可为:追求生存优越并在生存生活中附有一定的道德属性。人们说某些人“灭绝人性”、“毫无人性”、“人性丧失”等等,都是从人普遍的道德情感、道德品质这样的道德属性来说的。“生存优越”既指人自身的生存优越,也包括指人所寄寓的更大社会范围的人的生存优越,小至家庭,大至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当然,“追求生存优越”主要指追求者从自我出发去追求生存的优越,但这并不排斥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一定的人超越纯自身的利益而追求自身所寄寓的社会的生存优越,追求他者的生存优越。这种情况,在社会矛盾突出的时候就尤其明显。

根据学者的观点,来解释犯人们的举动,可不可以说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一定的人超越纯自身的利益而追求自身所寄寓的社会的生存优越,追求他者的生存优越”呢?如果这样理解可能成立,人们希望“追求生存优越”的“人性”多一点“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社会优越”,少一点个人贪欲。

呼唤人性回归!

恩施晚报2007.7.30

▓“生命”

过7亿秒哪!

人的生命过程是一首进行曲,有的高亢激越,有的平缓舒展,总是在向前行进。人无可逆转地开始走向生命的终点到最后离开这个世界,称为“临终期”。世界各国医学专家将“临终期”定为6个月,称之为“社会沃母”理论。中国专家经过十多年对1.2万临终者调查结果“临终期”是280天。正像新的生命在母亲子宫里“十月怀胎”的280天得到的呵护一样,临终病人就像孩子,也同样需要全社会的关怀。“十月怀胎”人们十分重视,而走向生命终极的280天却被忽视了,使人对“死”充满了焦虑与恐惧。

1992年4月,北京各大报相继报道:北京成立首家临终关怀医院。一时间,42岁的李伟成了新闻人物。

这就是本文开头说到的李伟,他是北京“松堂临终关怀医院”的院长,正如他给自己写的“墓志铭”:“他活着的时候,每天在拥抱死亡。”这所医院就是为一步步走向生命终结的人开办的。

他为什么要开办这么一所医院呢?

那是他当知青时遇到的一件事启发了他。被打成“右派”从北京下放农村教小学的张教授重病,他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

们年富力强的时候曾经为社会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为养育子女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现在他们老了,被病魔缠身,失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全社会应该给予他们最好的医疗、护理以及心理方面的关怀和更多的帮助,让他们安乐、舒适的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在西方,大多数人认为死后灵魂能上天堂,因此精神上有寄托。美国一位临终关怀专家就认为,人在临死前的痛苦是分离的痛苦,是灵魂出窍离开肉体时的痛苦,因此在死前诱导病人步入天堂比打杜冷丁管用。1969年,英国成立了第一个提供家庭临终关怀的机构。今日,英国已有临终关怀机构200余家,美国2000余家,而在中国,只有几家。中国相信灵魂不死的人寥寥无几,怎样才能帮助人们从死亡的恐惧中、从异常的生理状态中解脱出来?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生命理解得更加深刻。优生、健康、优死各个阶段同样都得到重视。政府部门很重视老年工作,对于临终关怀,医院、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都尽了不少责任。但是,涉及的面还很小,家庭为此付出的责任和代价还非常沉重。我们这里何时也能有临终关怀机构呢?

但现实

上一篇:穿越时空

下一篇:小“猪”穿越时空记

相似作文

命运三题
2015-09-02 03: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