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代表的就是金庸的十四部书,每一部都堪称是大作,令我看的流连忘返、如醉如痴。
我觉得,武侠小说虽然是那种像王朔一般不齿的通俗小说,但是,金庸的作品却从通俗中写出了不平凡。除此之外,金庸作品的布局结构也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往往都是因为一个故事的前因后果连接了整本书,令人看了丝毫没有不着边际的感觉,因此,金庸创造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武侠世界。《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是他作品中的三部曲;《雪山飞狐》和《飞狐外传》又是相连的两个故事;《碧血剑》和《鹿鼎记》又有牵连。金庸的作品虽然都是独立成书的,但是,书与书之间又有关联,就如同是“藕断丝连”一般。
金庸的杰作虽然让我们十分喜爱,但是书中的真情却更加的动人心弦。我想,金庸在写书的时候,一定在书中注入了自己的情感,才能让书中的情感那么的真实。书中的情感,都是从爱恨情仇开始。有憎恨、有喜爱、也有同情。憎恨的是那些危害世界的人,如东方不败、欧阳锋、任我行等人;喜爱的是那些与世无争的人,如张无忌、袁承志、令狐冲、杨过等人;同情的是那些被仇恨湮没了良心的人,如林平之、慕容复等人。金庸的作品反映了、描写了人之性——一个尔虞我诈、相互利用的武林。
金庸的手法是多变的,不拘于一格,或倒叙、或插叙、或补叙、或布悬念等,使得奇峰迭起,引人入胜,颇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例如,《侠客行》中就是悬念重重的,尤其是“狗杂种”(不确定是否是石中玉的弟弟石中坚)和石中玉互换角色的事情,最让人头晕眼花了,连我也差点以为“狗杂种”就是石中玉呢!毕竟那时候真的石中玉还没有出现,石中玉失忆也是有可能的事情。话又说回来,如果读者不看完全书的话,是无法解开这种种的悬念的,始终是一头雾水的。
而且金庸的作品中有许多的伏笔,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独孤求败了。独孤求败从未在书中出现过,不知在什么年代,不知究竟是何许人也,武林中从未有过关于他的传闻,但他在金庸作品中却占到了一个重要的位子。在《神雕侠侣》中,杨过所得的玄铁剑和剑法就是间接的受益于独孤求败的,但是剑谱并没有找到,有谁会想到,剑谱早已在《笑傲江湖》的风清扬手中。金庸的伏笔可见他思虑远到,可见非凡之功哪!
我觉得,如果我没有看过金庸的作品,定会将此引为平生一大缺憾。所以,对于他人来说,如果不看金庸的武侠小说,这将会是人生的一大损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