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丰富多采的网络文化,就不能不说一下这种新兴文化的标志――网络语言。可以说,网络语言表现出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需求。然而在不懂它的人来看,千奇百怪的网络语言简直就是一部“天书”,其怪异程度令人咋舌。
较之于传统语言,网络语言的随意、杂乱,很容易被人斥之为荒诞不经,甚至被上纲上线为“对传统文化的亵渎”。因此,网络语言经常处于争论的风口浪尖:它到底是新生代思维解放和充满活力的标志,还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和颠覆?
网络用语既然存在,并且流行,必然有其道理。诸如“94”“886”等,聊天打字时用起来就比“就是”“byebye了”方便得多,也比较符合一般人的思维方式,容易被大众接受。此类网络用语,只要不是太复杂搞怪,本无可厚非。何况,在这随意、实用的背后,不仅是新生代思维的转变,也是年轻人个性的一种张扬。
语言,只是一种载体。新事物在不断涌现,在时代的发展中去无存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若是一味的保守排斥,倒是有点遗老的味道了。华夏文化渊源流长,数千年来语言演化更迭,但我们的文化长河却并为因此而断流。《水浒传》中的语言跟今日的语言大相径庭,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它的精采内容。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所谓过犹不及。在众多的网络用语中,说实话,真正算得上精华的网络语言并不多。有的流于庸俗,有的过于轻浮。因此,网络语言虽然流行,但却一直未能登大雅之堂。
曾有人撰文批评当前的电视广告用语,随意改换成语,容易误导孩子。而网络用语的问题可以说更复杂。因为网络用语中的诸多瑕疵和谬误,歪曲的不仅仅是成语,而是整个汉语语言系统。这一点,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说一千道一万,网络用语总是让人又爱又恨。爱的是它的随意率性,恨的是它的散漫无章。但愿这新生的婴孩一般活泼的语言,不要仅仅只是一阵风才好!就“酱紫”吧!